伍方会议-一站式会议服务、活动策划执行、杭州年会策划公司 400-0571-361

科研学术年会会议纪要(范文)

发布时间:2012-06-15   内容来源:杭州年会策划公司 http://www.58meeting.com

(科研学术年会会议纪要范文)

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第一专题: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远景及研究前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年刊刊登论文13篇,会上交流论文1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对我国地球物理学科研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危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呼吁要在这方面进行工作,例如首先要恢复地球物理的学科地位,建各种层次的研究所,对学生培养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2.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源断层重新进行审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对大震时所形成的线状分布的喷水冒沙点,以及地震测深剖面的再分析,认为至少有两段"新"断层被发现。这对于推动深入研究唐山大震机制有重要作用。

3.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果,以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形态和截止深度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指出它主要滞留在660 km间断面,并往西延伸很长距离。

4.对欧洲南部410 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做了细微的地震学探测和分析。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大震时的水、沙现象和线状分布,作为发震断层存在的痕迹,然后寻找地震测深资料,震源机制资料等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验证(包括排除)。

 

 

第二专题: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54篇,年刊刊登论文54篇,会上交流论文12篇。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资料采集方法、资料处理和成像方法、资料解释和应用等,所涉及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法和电法等。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研究形成了基于波前构建法的2.5维射线走时与振幅计算方法、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方法;(2)在三分量地震资料噪声衰减的极化分析方法、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虚拟偏移距偏移方法、多波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方法、井间层析成像的多尺度方法、无低降速带区的成像方法等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3)采用地震波分频预测技术和测井识别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识别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通过实例,展示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进展、中加盆地非地震地球物理预测稠油藏技术的进展。

二、科技动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精度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围绕噪声衰减、静校正、射线追踪、振幅校正、层析成像和转换波偏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研究目标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在钻前预测、缝洞识别和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高精度地球物理成像方法研究和地球物理方法直接检测和识别地质目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三、针对本届年会的情况和本学科实际发展状况,提出如下两条建议:(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油气田与煤田勘探最为重要的方法,如何提高勘探精度,以适应逐渐复杂的勘探目标(复杂构造、低幅度构造、薄层、岩性、裂隙、流体等)是今后的研究重点。(2)进一步加强地球物理勘探的岩石物理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第三专题:储层与井中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2 篇,年刊录用篇数5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储层预测新技术

论文涉及复杂储层预测技术,包括叠后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频谱成像技术、储层检测技术以及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技术,发展了从叠后到叠前的复杂储层预测综合解决方案,论文还涉及了碳酸盐岩储层利用不同钻井信息对比进行横向特征分析的具体应用。

2.复杂介质的地震正演与反演新方法研究

论文涉及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的小波配点法,将波配点法引入二维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求解,基于自相关函数理论构造了算法。针对复杂地震反演问题,引入蚁群算法形成一种新的地震非线性反演方法。

3.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论文涉及了三水导电模型中微孔隙组分界限的确定研究,对微孔隙界限的理论与实际确定进行了分析。针对测井解释中确定粘土含量和粘土水含量的问题,利用岩心分析数据,从几个不同途径计算了粘土水数量,并进行了分析。

4.声电效应测井响应研究

论文涉及了孔隙地层中弹性波与电磁波耦合现象,即电效应,讨论了偶极声源激发的电磁场,对多极源声电效应测井响应进行了模拟,对偏心点声源激发声电效应测井响应进行了理论求解、数值计算和分析。

5.实际应用研究

论文涉及物探与地质资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解释问题,提出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方法,论文还涉及了常规测井项目中双侧向测井储层评价应用问题,研究了双侧向测井曲线形状与侵入剖面的关系。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储层预测领域,提出了地震资料的叠后、叠前分析和井资料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今后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地震正反演的新方法中,提出的小波配点法和蚁群算法是新近提出的新方法;

3、声电效应(或震电效应)的机理研究,将是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

 

 

第四专题: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1篇,年刊刊登论文21篇,会上交流论文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内容涉及面广,按方法技术分类:电磁法、电法七篇,磁法5篇,放射性方法2篇,地震方法2篇,综合方法4篇,重力1篇。应用领域涉及老矿山的找矿,铀矿勘查、大陆科学钻、冻土带调查,地下煤火探测、区域地质填图、铁矿等矿产资源预测等。

(2)主要成果和进展

1.在危机矿山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康国军等对钻孔电磁法的工作和解释方法,如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布设位置,工作频率的选择,异常性质判断等开展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赵淑芬等对纵向二维变化的斜孔,就正常场的求取,R的校正及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唐君辉、韩江涛等分别采用电阻率测深、瞬变电磁法在漠河地区开展永久冻土带分布探测工作,为探测天然气水合物作了些尝试性工作。

3.赵震宇等采用综合信息方法对中国铁矿床成矿远景进行资源潜力预测,固定铁矿床I级成矿远景区25个,总资源量为756亿吨。

4.在地下煤火探测方面取得许多新进展:刘大为提出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处理地磁资料,可有效地消除地表干扰和区域场影响,突出地下煤火异常;冯杰认为采用小波边缘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推测出煤田烧变岩的范围;李曼则采用二度半多边形变磁化强度人机交互反演确定煤田火烧区取得了好的效果,其建立的烧变岩热剩磁磁化强度随深度变化模型,对烧变岩体进行分层拟合的作法具有创新性,可有助于更准确地圈定烧区边界。

5.我国航空物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熊盛青等介绍了我国最新引进的直升机频率航空电磁、磁测量系统及其在地下煤火探测和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应用效果,显示了该方法的良好应用前景。梁可明等介绍了航空物探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新的应用成果。

6.矿产勘查电法数据处理解释处理方法取得新进展。翁爱华等介绍了适用于矿产勘查的多模块电法数据解释处理系统GeoElectro。其特色是对一维反演采作了一维约束反演技术;一是具有联合反演功能;二是采用模型约束的光滑模型反演对电测深观测数据进行二维自动反演,并在反演过程中采用变正则化因子技术,提高了深部模型参数进一步完善的反演辨率。崔燕丽等提出针对双频激电测量数据了变频组去耦合校正公式及应用条件了双频激电法。

总之,从今年提交的论文来看,有如下两个特点:1.相对而言,电磁法(包括航空电磁法和地面电磁法)在矿产勘探勘查的应用文章较多,在方法技术本身,也有较大的进展;2.物探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在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及应用的深度。如危机矿山的矿产勘查、地下煤火探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二、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航空物探尤其是时间域航空电磁法、航空重力测量方法将迅速发展,并将在矿产资源和油气勘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2.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急需,一些探测深度较大的方法尤其电磁法将得到快速发展,但需在仪器研制和解释方法与软件开发方面取得突破。

3.综合物探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五专题: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3篇,年刊刊登论文32篇,会上交流论文14篇。

一、论文涉及主要内容有:

(1)新的方法技术和仪器介绍,如定向钻孔雷达、KS新型水声勘探仪、微分电测深法、横波勘探的进展等。

(2)各种物探方法在水、工、环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应用。如探地雷达的应用,弹性波测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航放、氡测量在环境监测和查找裂隙水、煤矿采空区的应用,瞬态瑞雷波法探测滑坡和路基压实度评价,综合物探探查矿坑涌水,高密度电法探查岩溶、勘察隧道等,约占论文总数50%。

(3)物探方法的正反演、资料处理及模型试验,以及背景干扰因素及消除方法等。

(4)计算机及IT技术在物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如神经元BP网格在电测深数据处理和定量解释中的应用,堤坝管涌及险情预报的物探-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此领域的工作对象对物探技术有新的要求,需要突破已有的传统物探技术,发展新思路、新方法。例如,采用宽频带的接收系统,研制KL水声勘探仪,既突破了现有水声勘探仪的勘查难点,又将水声仪和水上浅层地震反射法集合成一种方法;横波勘探突破必须采用专门激发横波的思路,采用通常激发纵波的方式,用横波检波器接收,大大简化了外业采集;改变电阻率测深装置形成了微分电测深法,大大提高了电测深的勘探灵敏度和精度。

(2)在电测深定量解释中,利用神经元BP学习算法,为电法及其它方法定性定量解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包括建立专家系统。

在堤坝预测预报中,建立一套从观测——数据库——随时间作多次监测的“时间-空间”变化对比到综合评价,这种综合物探和IT技术的系统,有益于快速及时地预测预报,也是建筑物的监测、运营监测应有的系统。

(3)工程物探、环境监测、工程质量检测是地球物理技术正在上升期的领域,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包括外业采集和资料处理的解释),适应业主紧跟验证(钻孔、开控、灾害突现),因此要简化现场工作,广泛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技术、IT技术,加快资料处理、解释、分析、统计。

(4)面对广阔的应用领域,新方法会不断出现,传统方法要不断改进、发展,物探与其它技术的结合、连结,是促进发展的趋向,"思变"是适应市场的必然。浅层勘查和质检的一个特点是不断地、经常地经受跟着屁股后面的验证,甚至是介入工程质量仲裁,为了物探的信誉,弄不得虚。

 

第六专题: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7篇,年刊刊登论文17篇,会上交流论文8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方面:单台地震自动定位的网络搜索法,地震初至波拾取的三重相关法,强地面运动应用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薄储层识别与预测,广角地震勘探效果的物理模型研究,利用物理模型模拟影响P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的因素。

2.地球物理实验方面:脉冲源在浅层的波形特征及波速测定,编码原理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引力致正负电荷分离与动量矩伴生磁矩,Allais引力屏蔽效应实验结果的统一解释,模型材料研制及其在三维复杂介质地震物理模拟中的应用,地球物质综合物理、化学性质测定的进一步研究。

3.地球物理仪器、技术方面:基于CPLD的多功能电法发送设计,基于LabVIEW的实验室虚拟测井系统,井径信号计算机解释系统、数字化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薄储层识别与预测研究,能系统地深入认识薄层、薄互层的地震反射规律,对用地震资料进行岩性和储层油储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虚拟仪器的软件代替一些硬件是今后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

地震法用的震源有新进展,相控震源、定向震源以及人为随机编码震源等方面都做了实验研究,应进一步付诸实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国家对矿山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使用多种综合性地球物理方法对矿山安全,尤其是煤矿安全防灾进行系统的、规律性研究,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专题的召集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年会期间由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和第6、13、22、专题联合发起召开了“推动地球物理在矿山灾害监测研究中的应用”座谈会。

 

                  

地球物理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讨论会议纪要

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长春召开第21届学术年会期间,于8月30日上午在吉林大学前卫南区东荣大厦会议中心报告厅召开了“地球物理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专题讨论会,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年会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讨论。

讨论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教授,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会理事长、吉林大学教授李舟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主持。

参加会议的著名科学家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朱日祥院士,学会理事赵文津院士、刘振兴院士、滕吉文院士,中国南极与东太平洋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王光宇教授等。

刘光鼎院士首先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以及与地球物理的关系发表了讲话。他提到地球物理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面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固体金属矿产的勘探以及环境监测和保护、灾害的预防和治理等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勘探观念,加强科学研究。

吉林大学王璞君教授做了“大庆下面找大庆,大庆外围找大庆”的专题报告。报告根据近年来大庆在火成岩中找到油气藏的情况,重点论述了大庆下面找大庆、大庆外围找大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大东北勘探区勘探思路等问题。

吉林大学单玄龙教授做了关于将油砂作为新能源进行勘探开发的专题报告,分析了国内外油砂勘探、开发的状况,提出了在我国进行上述工作的建议。

东北地区属边疆近海地区,地处由日本、俄罗斯、朝鲜、蒙古与中国组成的东北亚地区的腹心地带。从地表地貌来看东高西低,基本上呈东部山区、中部平原地区和西部草原地区,长白山脉连绵千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136种,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8种。有2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量都很丰富。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石油吉林分公司,中石化东北分公司构成了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核心,每年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地球物理工作来探明新的储量,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而吉林省东部的油页岩资源居全国首位,它的勘探开发也需要大量的地球物理工作来完成。此外,建立生态省同样离不开地球物理工作。境内长白山区深部火山机制还需要加强调查,深入探索,以为该区的生态规划与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性数据。而境内的盐碱地带、地下水资源以及农业等也都需要进一步开展地球物理工作,以在深层次上趋利去弊,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贡献。

自由发言阶段,许多代表纷纷发言,在热烈拥护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基础上,重点讨论在能源勘探、金属矿产勘探、科学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解决矿难等问题上献计献策。会议发言热烈,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球物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作用的认识。

 

第七专题:地磁与高空物理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8篇,年刊刊登论文7篇,会上交流论文5篇。

一.科技成果

1.在磁层研究方面的成果:(1)近磁层磁场重联与波活动增强事件研究;(2)磁活动期间磁层爆发性整体流的多卫星研究;(3)磁层相对论性电子增长事件分析;(4)利用多卫星对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区场向电流研究;(5)磁暴和亚暴特征研究;(6)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模型。

2.新的学术观点:(1)利用Cluster 4颗卫星的探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Hall磁重联时存在着离子回旋波、电子回旋波和低混杂波;(2)提出强磁暴恢复相期间持续性的强亚暴是引起相对电子增强的主要原因;(3)用利Cluster 4颗卫星计算出了场向电流;(4)利用海南电离层观测数据,改善和评估国际上的电离层模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在磁层空间,双星-Cluster(包括4颗卫星)六点探测取得的多空间层次和多时空尺度的联合探测数据,引发了磁层空间暴重要活动区新的生长点:(1)向阳面磁层顶区的分量磁场合联、行星际磁场北时的磁场合联和通量传输管整体结构研究;(2)磁层等离子体片区磁层亚暴和磁暴演化时序的研究;(3)极隙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场和粒子耦合过程研究。

今后的发展动向:开展磁层→电离层和热层→地球内部电磁场链锁变化和反馈的多卫星联合探测和研究。

三.建议

建议在专题会上安排几个邀请报告,介绍国际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最新结果及发展动向。

 

第八专题: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本专题共提交论文27篇,全部登载在年刊中;提交论文中有14篇到会报告,此外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雁滨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胡岩分别以“静(慢)地震的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和“Submarine Wedges in subduction earthquake cycles: The theory of dynamical critical taper (俯冲带地震循环的水下楔形体:动态临界楔形体理论)”为题进行了报告。

一.本专题总共16篇报告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精定位与活动断裂、深部结构反演、地震数值模拟理论和应用、应力理论估算、地震预测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静(慢)地震、包括2004年苏门答腊Mw9.0地震等显著地震事件的模拟、分析与预测等。

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从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京西北和云南丽江-宁蒗等地震重新定位和地震定位算法影响分析等多篇报告表明,地震精确定位是刻划地震活动断裂的有效方法;

2.首都圈地区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反演、GPS数据约束的2004年苏门答腊Mw9.0地震的同震滑动、多维应力释放地震危险性统计模型、构造应力估算、应力积累和加卸载响应比及地震预测等多篇报告,充分表明反演分析和数值模拟是分析解释地震成因和强震预测模型的有效工具;

3.对静(慢)地震的观测与研究进行了很好的综述,展示了地震预测值得关注的研究动向。

二.在本届专题交流中,在下述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发展动向:

1.静(慢)地震的观测与研究将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新的探索途径;

2.针对俯冲带地震循环提出了动态临界楔形体理论;

3.多种资料的联合应用与正反演结合,尤其是一些新的观测资料的应用,在本专题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动向。

在专题交流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大量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建设和观测资料的取得,将为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的探索与实践、为探测地球内部并从而揭示地震的成因机理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九专题:海洋地球物理

本专题共收到年会论文43篇,年刊刊登论文43篇,会上交流论文21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海洋油气田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新发展,涉及到海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重磁新方法及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

2.洋水油气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炮检共体的单船长电缆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复杂构造与中洋层地震处理技术与无井约束储层物性技术方面,此外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对洋水扇体的发育和沉积特点研究也有进展;

3.对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机理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成果和进展,其中泥底壁与水合物的关系发现也是一个新进展;

4.对中国海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比以往领域有所扩展,如南海西南海域的万安盆地,此外对近海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开始形成研究重点;

5.对中国海应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尤其是天然地震P波到时,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反演了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地区涉及到环渤海东南海域和南海等大部分海域,对研究中国海的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海洋深水区油气资料勘探已成全球油气资料勘探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如何开展海洋深水区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研究已成为海洋地球物理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目前应用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勘探技术是一个重要途径,但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处理方法技术,以解决深水区复杂构造的地震成像问题。

2.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理,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特征关系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一套有效实用的勘探方法系列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

3.以解决中国海及邻域的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及其海域残留盆地为目标的中、深层海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正在迅速发展,除天然地震、人工地震方法外,卫星测高资料、卫星磁力资料、热流资料以及相应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都在进步。

4.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重力、磁力、力学、地形等)在海军导航中应用十分重要,但目前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需集中力量加强这方面研究,这是海洋地球物理又一新的生长点。

5.海底冷泉研究,本次年会上有论文作了初步研究,这是继天然气水合物及海底热液后又一新的海底能源,目前工作刚起步,且在东海有发现,但需深入工作。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次年会上召开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得到了几点共识

1.海洋占全球面积2/3,我国海洋国土有300万平方公里,所以对海洋地球物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海洋地球物理工作者要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

2.海洋地球物理要为地球科学发展作贡献,中心在做好为经济建设和国家海洋安全和权益服务,立脚点应围绕着海洋资源,重点是海底资源(油气、多金属结核、结壳砂矿、天然气水合物等),后者为领域划界、海军导航等;

3.海洋地球物理是个重要领域,应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

 

第十专题: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本专题共收年会论文28篇,年刊刊登论文26篇,会上交流论文1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中国近50年水旱灾害的气候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预测技术方法;

2.提示和分析了影响中国主要江河和区域性水旱事件和冷暖特征及其变化的各种物理因子(包括:天文、海洋、地震、气象要素等物理因子);

3.提示和论述了气候变化和地震强弱期的主要周期;

4.研讨了东北地区主要水库的最大洪峰流量与来水量的预测方法;

5.研讨了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减灾对策,指出我国目前的减灾防灾机制有待改进和优化。

6.由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清楚地展示了西藏高原的滑坡、泥石流等频发事件的后果,并研讨论了其成因。

7.对海冰的预测预防的技术介绍。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多因子科学集成多级预报物理模型是取得重大自然灾害预报成功的较优方法,比单因子成双因子的相似分析预报结果的成功率和精度要明显偏高;

2.巨大地震发生引起巨大海啸,会影响到气温的降低;其原理是:地震→海啸→海水上翻→海表温度下降→影响大气环境→气候变化,所以“巨震降温效应”是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

3.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周期在气候变化周期中有重要的对应关系。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科学是涉及天文、海洋、地震、地质、气象等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对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很有发展前途,建议进一步给予支持和关心。

 

 第十一专题: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本专题收到论文16篇,年刊刊登15篇,会上交流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利用收集到的16年间(1987—2003)的青藏高原及邻区的700多条长周期的天然地震面波资料,采用改进后的面波频散反演方法获取了青藏高原及邻区深约400 km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认为该区的波速度异常形态具体呈东西条带状分布,地壳厚度厚于邻区,岩石厚度相对较薄。

2.根据GPS的观测结果,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和相邻的前陆盆地不存在明显的缩短量(<3mm/gr)尽管在小于100 km水平距离上龙门山上升超过6 km。2000年完成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提示的川西地区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地壳平均速度低的特点,进而论证了该区存在下地壳流的论点。

3.对羌塘盆地的深部构造的进一步研究分析,提出了明确的该区的油气远景。

4.对所选用的中国东北和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本区被松辽盆地的西部边界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且东部域区的快慢被分裂时间约1.5 s,对应于大约150 km厚度的各向异性层;西部域内,其大部分台站的快慢波分裂时间为0.5~1.0 s。

二.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根据每次年会出席本专题研讨会的人数均保持在60多人,以及每次年会中出席特点专题讨论会人数均在50人左右两个特点,可以明显的看出,本专业的研究是引人入胜的。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数值计算分析都有值得深入讨论的内容。尽管太大的进展还不明显,但也能提出一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认为本学科除了常规的论文研讨外,更多地应该注重更为具体地、针对性强地主题讨论会,而且更要重视继续调动老学者积极性,充分地更好地带动和鼓励年青学者们参与及投入,争取能有显著的成果出现。

 

第十二专题: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本专题提交论文24篇,年刊刊登24篇,到会20人,讲演24人(临时增加4人)。

内容涉及青藏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变形、构造运动驱动力方向的变化对库仑破裂应力及其变化的影响、南沙地块现代应力场、环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的俯冲、印尼地震海啸、全球地幔对流、中国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稳态三维热结构、有限元并行计算等。

石耀霖等提出了利用主震错动模型和余震震源机制确定区域应力场的一种新思路。蔡永恩等研究了岩石粘性对超高压变质形成深度的影响。徐纪人等利用强震震源机制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地热异常的形成机制。马麦宁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在地学高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马延路等利用相位加权叠加(PWS)方法探测D’’顶间断面。沈旭章等研究了近地表低速度层对接收函数反演的影响。

到会者参加了11专题和本专题联合举行的大陆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讨论会。

 

第十三专题:流体地球科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19篇,年刊刊登18篇,年会做报告2人。

一.报告涉及的主要内容

任振球介绍了煤矿瓦斯爆炸与引潮力共振加压的研究成果。

另外,有插入的关凤晨的即时发言(年刊未登录), 介绍了利用流体模型计算地球表面形状在天体总作用下呈梨形的原因的研究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提出了:煤矿瓦斯溢出是以月亮为主,叠加太阳、行星、恒星的6个以上多种天体引潮力共振加压的异常叠加的结果,并给出了一些实例的计算结果。

三.与六专题、二十二专题共同组织了“煤矿瓦斯爆炸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讨论会。

 

第十四专题: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本专题收到论文38篇,年刊刊登36篇,会上交流14篇。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已经是年会的老专题之一,本次会议已经上升为提交论文总数的第三名,论文中有3篇是国家自然基金会,3篇是国家863计划,3篇为科技部专项,2篇为地震基金会,4篇为省和直辖市科技专项和基金支持项目的成果报告。上述情况表明,本专题已经成为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的热点。

本专题主要涉及先进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的结合,产生新的地球物理技术和基础理论和应用。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如中国地质大学吴飞等提出的随机数的产生方法、孢粉数据的非线性特征、中国科学院PKJKP震相调查等,均为引用信息技术而发展的勘探和地球内部构造的新的基础理论方法。

二.新的观测数据处理产生的新成果,如刘希强的双谱估计方法,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处理地震前兆数据的异常,已经开始脱离“经验预报”的模式。相控震源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对于人工震源的模式及其影响具有意义,对于“地球雷达”的建立有重要意义。地震台阵震相自动拾取是地震局地质所对于地震阵列处理,保证深部探测的方法创新等。

三.网格技术和应用网格技术对地球物理发展的影响重大,中国石油勘探院赵改善等提出地震勘探迎来了网格计算时代及基于Vnicore的地震勘探计算网格。中国地震局胡彬等网格计算在地震科学研究应用及陈会忠的下一代互联网在地震科学中应用,都明确指出了计算机网格及应用网格技术将给地球物理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模拟带来重大影响。

四.信息三维处理及视频图像。虚拟现实等图形图像技术将给科研及物理带新的创新,如南京理工大学张二华的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光线投射方法,吉林大学陈圣波的三维非震油气勘探地理信息系统及是中国地震局王斌等用Shape格式绘制震中分布图等,都是采用先进图形图像技术提高地球物理科研、勘探方法和精度,进而创新和新发现的重要途径。

五.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科研管理及数据共享的作用重大。如石化勘探院魏嘉的地质符号库建立,王于静地震处理作业流程管理,辽河油田伍羿的石油地震资料处理存储网的建立都表明,信息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油气生产、勘探的能力。

另外,在数据住处网络的传递、数据库等方面也有很多重大进展。

上述信息和地球物理进展表明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结合,将开拓计算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网格、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网格、虚拟地球物理观测和图像地球物理观测与探测等等新的信息和地球物理交叉的学科生长点和发展方向。

这些新的方向和生长点值得学会注意,也值得关心学科发展的地球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勘探、固体地球物理观测与探测行业和企业的关注。

 

第十五专题: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本专题收到论文21篇,年刊刊登21篇,会上交流14篇。

本届年会中提交的论文与往届相比,论文的数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许多论文是作者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本届提交的论文按内容可分为4个方面:

1.卫星与航天器的精密定轨。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为,将VLBI技术应用于“探测一号”的定轨,可以显著地提高短弧定轨和轨道预报的精度。这项成果解决了深空目标的精密定轨问题。

2.GPS气象学。在这方面主要有两项主要成果:提出了广义的Abel变换反演方法,采用这个新方法改善了N-bias,并证实了超折射现象是产生N-bias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改善超折射内大气折射率垂直梯度模式,有可能更好的改进反演结果。

3.板块运动、地壳运动与形变、地球动力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是:由于GPS网的观测成果证明了鄂尔多斯的逆时针逆转问题,解决了地学界关于鄂尔多斯块体旋转的争论问题;由华南块体及周边地区的GPS观测结果证明了华南块体的逆时针旋转,其现今的旋转运动的速率与晚新生代相同,但方向相差20.7°;严格证明了在大约两亿多年前,地球的自由摆动周期(钱德勒摆动)正好等于一年。由于季节变化引起的激发,曾发生了巨大的极移共振,从而导致了泛古大陆的分裂。

4.地球重力场变化。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为利用GRACE双星间的微波测量确定的低价引力场系数的高频变化,与大气与海洋的地球物理模型预报的引力场系数的变化比较表明,GRACE资料能探测小于月份时间尺度的引力场变化,初步提示这些变化来自大气与海洋的非潮汐质量迁移。这项成果可用于大气、海洋高频的预报模型。

提出的新学术观点:地球的极移共振导致了泛古大陆的分裂。

二.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发展动向

1.由GPS网的观测成果研究板块与板内块体的现今运动与形变;

2.应用VLBI技术对“探测一号”以及更远的深空目标,如探月飞行器精密定轨;

3.利用GRACE双星间的微波测量确定低价引力场系数的高频变化。用这种方法可预测大气与海洋物质的非潮汐迁移,将来可用于大气、海洋的预报模型。

 

第十六专题:计算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论文42 篇,年刊刊登35 篇,到会交流21 篇。

一、主要内容包括:用严格、定量的数学计算方法对地震波动场、重力、地电阻率等地球物理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中关于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波动场空间分布的数值计算与反演的论文21篇;有关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应用的论文7篇;重力研究计算论文2篇;地磁、地电阻率、地温研究论文各1篇,有关地球物理正演与反演计算方法研究论文8篇。涌现出了大量成果。

二、成果的创新特色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1.论文中使用的数值计算模拟的方法也体现出了当前国际地球物理学科中的新水平。有限差分法,伪谱法,有限元法等方法的软件开发和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有的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各种方法的比较研究深化了对方法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文章和报告的内容中更加体现出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同一问题中可以使用单一方法或者差分与伪谱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同时混合使用。计算机上的平行计算等国际先进计算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中都有了充足的发展与创新。在地球物理场模拟问题中的弯曲不规则边条件的处理研究,高速地球物理数据资料处理的分形插值研究,地球物理场数值模拟计算中的稳定性理论研究和技巧方法都展现出不少的前沿性成果。

2.地震学研究模型领域除了弹性介质,还深入到非完全弹性,粘弹介质,非线形介质特征等更加物理化的介质模型。一批包括破裂震源在内的非均匀介质,以及非完全弹性介质的地震波动场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越来越趋向客观的探索地球物理问题是今年本专题的又一特色。

3.研究对象十分广泛,深刻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地球内部核幔边界,壳幔边界等地球深部的精细结构研究;全球地震波传播问题研究,频散问题等。报告会中的地震超剪切破裂的机理研究成为震源破裂的新的研究特征。强地面运动分布原理研究与地震灾害研究也取得新的成果。

4.反演计算研究的地球物理模式向更加客观、更加物理化的方向发展。反演约束条件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如,在以往面波频散问题研究中,推新出基阶、高阶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思路,走向更加合理和客观的约束。

5.许多地震波传播理论计算模拟及其在地震勘探研究和应用的论文研究工作的成果都反映出了当代地球物理科学中的前沿性课题成果。新的地震、地电阻率、重力、地温、重磁等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在界面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流体界面的反射研究成果应用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取得初步成果并将发挥深远的影响。同时界面研究已对大陆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断层活动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第十七专题: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本专题收到论文24 篇,年刊刊登24篇,会上交流17 篇。

一、我国已具有各向异性波动的数值解技术,这进一步发展相应的近似解析解方法,主要是(1)水平对称面波传播;(2)任意空间取向各向异性解析解;(3)应用。

这次会议在上述(1)方面获得新突破,去除了国际上多年采弱各向异性限制条件,并提出修改Thomsen参数,第(2)和(3)都已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如去年报告的任意空间取向和三维倾斜界面P波NMO速度今年提交美国SEG年会,被评为对会议的重大技术贡献。

我国在各向异性解析研究上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

二、3D3C反射PS波叠加成像,无论在理论还是软件发展及数据处理上都获得重要进展。特别是提出利用PS波视偏振异常探测裂隙带的新路子。这方面国际上还未见研究报道。

三、我国在高温高压物理模拟各向异性实验和地震观测解释的结合上开始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新路子。

四、近地震横波分裂观测解释又有新的研究进展,更多集中到对应力—裂隙动态变化的监测上。

五、与测井有关理论研究显示深厚的功底,研究与国际上处于同类水平。

六、声波方程的最优近似解的研究也迈出重要的一步。

 

第十八专题: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本专题收到论文25篇,年刊刊登25篇,年会做报告19人。

与去年和前年的年会相比,参加交流论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涉及的研究地域是近年来地球科学较为关注的热点地区,如天山地区、伽师强震区、川南滇北地区;研究内容除了传统的深部结构、块体的运动变形及其动力学问题,还有一些新的生长点:如陨击坑结构研究,新的波前成像算法;研究方法涉及深地震测深、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地震深反射、天然地震走时层析等方面的各种传统和新近发展的正反演算法和解释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取得了天山地区地球动力学模型、伽师强震群区发震构造模型新的认识和成果。本专题会议组织有序,发言精彩、讨论热烈,吸引了较多与会代表参加,不完全统计参与会议的人数达100人次以上。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专题会议交流论文涉及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利用人工地震测深方法研究伽师强震群区地壳结构、物性及与强震群发生的关系;

2.利用天然地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数字化台网观测数据,用接收函数和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对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成像和各向异性、物性;

3.利用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研究郯庐断裂的结构特征;

4、利用形变数据做约束模拟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变形特征;

5、新计算方法、新反演方法和新解释方法的研究。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块体的内部结构物性分布及主要构造边界深浅关系以及可能的动力学含义。

2.首都圈地区岩石圈结构重要构造带地壳低速层及壳幔过渡带分布及其构造含义

3.中亚、中国大陆鄂尔多斯地区及其周边(青藏及云南地区)运动变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4.接收函数研究壳内各向异性,地震波前成像算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及其动力学多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块体结构特征显著,块体之间和块体边界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其运动变形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本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和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块体结构和运动变形研究将是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第十九专题: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

本专题收到会议论文12篇,年刊刊登12篇,年会做报告11人。

本专题讨论会尽管只收到12份摘要,然而它包括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生物磁学/磁性矿物学、磁性气候学/古环境等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生长点。孙知明等报道了柴达木盆地早白垩纪古地磁研究的新结果,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在北缘的构造演化与磁倾角偏低等问题;沈忠悦等报道了华南三叠纪古地磁研究的新结果,讨论了华南地块内块体拼合历史和晚中生代的重磁化问题;裴军令等着重介绍了辽西中生代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等新结果,并探讨了辽西一些重要生物化石(如鸟)的时代问题;王喜生等对三门峡地区黄土层L9的重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能的形成机制;南京大学的贾东教授介绍了该研究小组对四川盆地西部利用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与断裂相关的褶皱研究新成果;潘永信等介绍了现代湖相沉积物生物磁学的研究新成果,并展望了生物磁学研究的新生长点;胡守云介绍了青藏高原东Pheqing湖相沉积物钻孔岩芯的新结果,探讨了100万年以来该地区记录了全球的古环境/古气候的变化特征;邓成龙对黄土高原交道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发现了第四纪以来东亚气候的干旱化趋势,用磁学方法研究环境变化及气候特征,有望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学科—磁性气候学;杨小强等用磁学方法对广东大宝山矿区土壤的多金属(如重金属)污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磁化率变化与重金属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最后张淑芹用孢粉学方法对东北兴凯湖北岸平原的环境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过去1857年至今的环境变化特征。

利用磁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参数的变化,综合探讨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等,仍然是本学科近几年/未来几年的热点之一。沉积物记录短极性事件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探讨。沉积物中细粒磁铁矿的来源和保存条件必须考虑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趋磁性细菌及其成因的细粒磁铁矿日益受到关注重视。生物磁学将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

朱日祥院士在百忙中出席了整个上午的学术报告,并在最后作了总结发言,对我国近年来的古地磁学及分支和边缘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希望与会代表及同仁能够不断拓宽学科的研究领域,古地磁学已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磁性构造学的研究,不断与年代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结合,新的边缘学科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和构造古地磁学仍将是未来几年本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应当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沉积剩磁机理等基础研究。

 

第二十专题: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

本专题收到论文20篇,年刊刊登22篇,会上交流论文8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到大地电磁、瞬变电磁,直流电法等方法,有地震、电磁信号与地震预报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有电法、电磁方法在石油、地热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在电法、电磁法、数值模拟、反演算法及应用方面也有多篇论文。从类型上看,应用型论文如物理、数值研究及前瞻性理论研究两大方面各占一半。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电磁卫星技术的现状和展望”和“电磁台网、台阵观测在地震电磁学研究中的应用”两篇论文的前瞻性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地球空间研究、地球电磁场变化及地震预报新思路,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2.来自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有关电磁新方法的应用等良好效果,也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理论、方法、机理研究。

2.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注意和重视学科交叉。

 

第二十一专题: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

本专题收到论文23篇,年刊刊登23篇,会上交流论文11篇。特邀王忠博士作了题为“浅层高分辨率全程瞬变电磁系统(DATEM)的研究和应用”的报告。论文涵盖了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理论研究、仪器研制、软件研发、数据处理方法信解释方法研究及各种地球物理工具的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震波方法在浅层地球物理中的应用。这方面的论文研究了纵、横波方法在城市地球物理和工程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原理、现状、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资料解释方法及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与前景。其中常旭题为伪随机可控震源在城市地球物理的应用一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绿色的”、抗噪声能力强的伪随机震源,运用反射地震方法解决城市工程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应用前景广阔。

二、探地雷达应用了工程地球物理是本专题讲座的热点。总共有十几篇论文讨论探地雷达应用问题,内容涉及探地雷达的仪器、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处理方法、探地雷达在桥梁、公路、隧道、大坝等各方面的应用。纪勇鹏等介绍了新型的瑞典雷达;袁明德等介绍了三维实时地质雷达处理软件;谢雄耀等运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处理地质雷达数据,不但能得到管线的位置,还能确定管线直径,这为利用地质雷达数据进行快速、精确、定量地确定异常体提供了途径;孟凡强等具体介绍了地质雷达应用于工程地质各个方面的效果。

三、隧道超前预报目前工程地球物理急需解决的问题,赵永贵等介绍了隧道超前预报发展现状、发展过程,提出了综合利用TSTP隧道地震CT、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等手段进行隧道超前预报的方法,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王忠博士报告“全时程瞬变电磁法”为获得地表开始的浅部标测资料提供了可能,为瞬变电磁方法在工程勘查、检测中的应用开拓了美好前景,这在国内外是处于领先地位。

综合上述的论文和报告可看出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的方向是综合利用地震、电法、磁法等各种手段,结合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等各学科知识进行三维定量,实时的地球物理资料采集与解释,解决各种浅层地球物理问题。

 

第二十二专题:岩石物理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论文11篇,年刊刊登11篇,年会做报告1人。

二十二专题和十三专题合并研讨会场,并有六、七位旁听者共同讨论。本专题进一步论证了煤矿瓦斯溢出与矿震的相关性在抚顺煤矿的证据,并补充了阜新2005年“2.14”特大矿难事故中瓦斯涌出与矿震相关的证据,提出了瓦斯溢出是煤岩体破裂的结果,论述了该发现在煤矿安全中的意义。

论述了抚顺矿震研究的进展,最新的定位结果表明,抚顺矿震与老虎台东西两侧的向斜构造有关,矿震主要发生在两个向斜构造轴部。分析了矿震与开采深度、开采进程的相关性,用矿震活动性进行强矿震预测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在高瓦斯矿, 采空区发生的较大矿震可能是瓦斯突出的预警信号, 瓦斯填补破裂空隙和造成滞后的低值延时, 是瓦斯溢出前极其宝贵的预警疏散时间。

根据一系列事实,提出矿山地震成因可能与超临界流体作用有关,由此提出矿震与构造地震的第三物理相似性,和构造地震与深部超临界流体作用有关的论点。

进一步发现,矿震的能量释放总量,与开采深度、开采进程相关。推翻了强矿震与开采进程不直接相关的传统观点。

在国家加大矿山安全和资源利用的投入的背景下,争取建立矿震与瓦斯等地质灾害的综合监测,可作为地球物理向矿山切入点,进而发展出矿山地球物理。在矿山中采用高新技术,不仅是填补行业空白,而且有可能以矿山作为中尺度试验场,获得一系列学科上的新突破。

建议进一步发展中尺度矿山地震试验场,通过矿山地质灾害综合监测和分析预测,发展矿山地球物理学。

矿山灾害机理研究和灾害防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多相介质在高压条件下的物性问题,特别是瓦斯在煤体中赋存和开采卸载条件下解吸过程与矿山动力过程的关系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另外,和第六(技术与仪器)、第十三(流体专业)专题联合召开了推进地球物理在矿山安全中的应用座谈会,除介绍各地球物理专业在煤矿中的应用成果外,还讨论了如何与煤炭开采专业联合,推进地球物理在煤矿安全与资源合理利用问题中的应用。特邀滕吉文院士和尹祥础教授到会并发言。

 

第二十三专题: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0篇,年刊刊登1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

一、本次学术年会提交的论文主要涉及到地球重力场的精密确定及不同动力学过程导致的地球形变和重力场变化,主要内容和成果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重力场的精密确定:利用重力卫星观测数据能量法及卫星重力梯度数据的最小二乘配置法确定地球重力场;探讨了区域性重力场的改正方法,提出了确定和精化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和具体计算方案;提出了针对卫星重力、海洋重力和航空重力的向上(向下)延拓不同的计算方法。

2.地球动力学研究:利用GRACE时变重力观测成果研究了我国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在武汉台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中检测到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基频和谐频信号,和一些低阶振型的谱峰分裂,探讨谐频信号及其谱峰分裂与地球内部介质变化的关系;在超导重力仪长期观测资料中成功分离出长周期固体潮和地球极移引起的重力变化;从理论上研究了三峡蓄水过程中局部的地壳形变和重力场变化,提出了非均匀地球冰后回弹的CLFE算法。

此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扩展型卡尔曼滤波器UKF,并结合卫星轨道计算进行了仿真计算;发展了用于网格数据球谐分析的一种空间域方法;探讨了有关重力匹配导航问题。

二.新的学术生长点:利用卫星重力、综合其他大地测量和空间测量技术,研究和探测地球系统质量的重新分布和迁移。

三.科技动向:利用全球超导重力仪观测技术研究全球和局部地球动力学问题,重力匹配导航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资料整理:伍方会议服务 

 

阅读全部内容
伍方会议——会议服务、活动策划执行、年会策划公司
上一篇:教您如何花少钱选到好展位
下一篇:会议会展的关键点如何把握
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会议会展/活动策划服务案例
热门标签
会议行业标准《会议现场服务规范》 一级舞美工程资质 浙江省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政采云认证会务供应商

拨打客服电话
tel4000571361
tel15700155984

伍方会议客服QQ
伍方会议客服QQ

微信获取方案伍方会议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