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会展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等文件精神编制,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九区四县(市),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杭州市会展业必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发展会展业的指导意见,把握杭州作为G20峰会、亚运会等国际重要会议、赛事举办地契机,积极发挥杭州的城市地位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坚持以会带展、以展促会,突出会展业国际化主线,全面推进会展业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转型、品牌化提升、智慧化应用、生态化发展,推动会展业与城市定位协调、与城市品牌互动、与产业特色融合,在杭州市打造“三城一样本”、推进世界名城建设中体现出独特的地位和发挥重要的窗口作用。
并希望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设提升“一核五心”高品质会展设施,引进10家国际知名会展机构,打造30个知名会展品牌,培育10家会展龙头企业,培养引进50名以上会展领军人才。到2020年,杭州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智慧会展建设卓有成效,市场化运作机制基本形成,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专业化运作能力进一步加强,会展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努力建设全球知名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国内一流的展览中心城市、地方特色显著的节庆之都、中国会展业标准化示范城市、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会展人才培养基地。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1月13日
杭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录
一、发展背景............................................................................ 4
(一)发展基础................................................................ 4
(二)发展环境................................................................ 8
二、总体思路..........................................................................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1
(三)发展目标.............................................................. 11
三、发展重点.......................................................................... 13
(一)文化创意产业...................................................... 14
(二)旅游休闲业.......................................................... 16
(三)金融服务业.......................................................... 19
(四)电子商务产业...................................................... 22
(五)科技服务业.......................................................... 25
(六)现代物流业.......................................................... 27
(七)商务会展业.......................................................... 29
(八)商贸服务业.......................................................... 31
(九)健康服务业.......................................................... 33
(十)房地产业.............................................................. 35
四、空间布局.......................................................................... 37
(一)一区提升.............................................................. 37
(二)一带拓展.............................................................. 38
(三)一廊打造.............................................................. 40
五、重大工程.......................................................................... 41
(一)改革创新示范工程.............................................. 41
(二)集聚平台打造工程.............................................. 44
(三)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46
(四)重点项目推进工程.............................................. 47
六、保障措施.......................................................................... 48
(一)加强组织建设...................................................... 48
(二)加大政策支持...................................................... 49
(三)强化人才支撑...................................................... 50
(四)营造发展环境...................................................... 51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新常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杭州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打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引擎,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围绕“一基地四中心”建设,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抓手,杭州服务业发展迅速,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十三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贡献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5年增加值达5855.29亿元,年均增长11.1%,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增幅1.4和2.7个百分点。2011—2015年,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8.6%、62.2%、59.5%、54.8%和74.6%,已成为推动经济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主要动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实际吸引外资占全市比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全市“三二一”产业结构已经确立,“杭州服务”引领经济增长局面基本形成。
专栏1 杭州市“十二五”服务业主要指标变化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5年
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2.247
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9.258.2
3服务业实际吸引外资占全市比重%60.273.1
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73.982.7
专栏2 2015年全国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发展指标对比
注:本专栏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按照“一基地四中心”定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向高端攀升,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亮点不断涌现。文化创意产业成绩斐然,2015年实现增加值2232.14亿元,比2010年增长117.5%,年均增长16.8%;西湖文化景观和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休闲业全域化、国际化步伐加快,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实现增加值719.68亿元,比2010年增长74.3%,年均增长11.8%。“电子商务之都”享誉国内外,2015年电子商务产业实现增加值826.54亿元,比2010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达44.1%。区域性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2015年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8.03亿元,比2010年增长70.5%,年均增长11.3%。
3.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各地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动优势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空间集聚,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得到凸显。到2015年底,全市有杭州运河广告产业园、杭州西湖广告产业园、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国家级产业园,湘湖旅游度假区等15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东部软件园、杭州经纬国际创意产业园等62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梦想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服务业特色小镇成功入围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楼宇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至2015年底,市区有亿元楼宇89幢,形成黄龙、武林两个亿元楼宇集聚商圈,并在两个商圈先后培育出10亿元楼宇。
专栏3 杭州市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
4.区域合作有效开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加强了市域城乡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了建设都市圈、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对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等跨区域合作项目。市域城乡统筹方面,在加强“旅游西进”和区县协作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举措推进“文创西进”“科技西进”,促进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产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了西部四县(市)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跨区域合作方面,以都市圈建设为主抓手,长三角“金南翼”区域合作全面升级,杭宁、杭长、沪杭等高铁项目相继建成通车,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杭州至柯桥城际铁路等一批交通共联项目加速推进,都市圈迎新春优质农产品大联展、杭嘉湖绍旅游优惠月、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论坛等跨区域服务业合作项目有序推进。主动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享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红利。
5.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等一批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全面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突破口,积极落实“杭改十条”,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减少审批事项,服务业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建立了服务业重点企业监测制度,成立了杭州市服务业联合会,加强精准服务。圆满举办2016年G20峰会,成功申办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以电子商务、云计算、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领域为重点,成立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出台“加快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形成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体制机制。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杭州市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协同创新带来服务业发展重大机遇。当今世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愈益凸显,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正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大量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同时,制造业服务化成为新趋势,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现代服务业迎来新的快速增长期。
2.国家政策重视与杭州经济发展阶段合拍共振带来服务业发展新契机。“十二五”以来,中央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把服务业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密集出台了大量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当前杭州正处于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的阶段,居民对改善生活条件的生活性服务消费需求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均快速增长,要求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经济规律和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3.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推进与薄弱的发展基础双重释放带来服务业发展巨大空间。改革开放是我国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往历次改革,服务业领域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只有50.5%,而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70%。国内相对薄弱的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必将成为促进我国以及杭州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专栏4 世界各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十三五”时期,杭州的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的挑战与问题:一是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压力,服务业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和增加优质生活服务供给,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刻不容缓;二是依托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的城市群未来竞争更激烈,高端现代服务业人才、优质服务业投资项目更显短缺;三是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四是服务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状况并存。总之,“十三五”时期杭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只要上下齐心、共同努力积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就能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更上一个台阶。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共建共享“三城一样本”、建设世界名城目标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等四大个性特色,以办好“两会”、建设“两区”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以创新促升级、融合提效益、特色创品牌,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打造“杭州服务”品牌,为推动杭州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推进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切实转变过去单纯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服务业的培育。
2.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主城与副城、中心城区与四县(市)、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关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3.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大力实施生态资源经济化战略,把“美丽杭州”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最大资源,吸引金融、文创、健康服务、商务会展等领域高端服务机构来杭州创新创业。
4.坚持开放发展。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和都市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加强的趋势,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5.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加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民生服务水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结构持续优化、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
1.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9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2%。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休闲、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取得新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3.载体建设进一步推进。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100个重点集聚平台和300个重点项目建设。到2020年,市级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区达到40个,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120幢。
4.主要领域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开放准入有序扩大。到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00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亿美元。
5.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市区现代服务业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四县(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
6.就业贡献进一步增强。服务业成为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到202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50%,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
专栏5 “十三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
2015年
实际值2020年
目标值
产业规模1服务业增加值亿元5855.299000
2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1〔9〕
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262
产业结构4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亿元2232.143500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2.225
5旅游休闲业增加值亿元719.681150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28
6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亿元978.031600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9.711
7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亿元826.542000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214
8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846.333000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3620
开放水平9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73.4280
10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亿美元82.2135
11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亿美元34.64200
载体建设12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平台个——100
13税收超亿元楼宇个89120
就业贡献14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750
注:本专栏中增加值按2015年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他按现价计算;〔〕内数据为五年平均数。
三、发展重点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健康服务、商务会展、商贸服务、房地产等十大领域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
1.发展目标。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化文化体制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为主题,“互联网+、文化+、科技+、时尚+”为主线,着力做精、做专、做强、做优,培育特色行业,优化空间格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文创产业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开放包容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到2020年,形成产业实力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劲、要素保障有力的发展新格局,文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升,把杭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具体目标为: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5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左右。
2.重点举措。
(1)聚焦重点行业。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集中优势资源,着力促进影视传媒、动漫游戏、设计服务、艺术品等行业跨越式发展。深化国有传媒企业和影视领军企业的资源整合,构建从数字化内容创作、应用到终端产业输出的完整产业链。完善动漫游戏版权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原创动漫游戏精品。积极搭建各类设计师、设计精品的展示和推介平台,加强与国际设计品牌和理念的对接。借助名校、名社资源,进一步夯实区域优势地位,打造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工艺品加工、制作、展示、交易基地。
(2)促进产业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城镇化、旅游、农业及品质生活的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文创和智慧、文化和科技深入融合,打造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继续实施“文创西进”战略,开展文创“一村一品”建设,培育区域文创特色。优化文创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3)壮大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文创人才及团队引进力度。积极培育本土优秀人才,继续实施“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杭州青年设计师发现计划”“杭州影视业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继续开展“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大师带徒学艺”等活动,大力推进工艺和民间艺术传承人培育。依托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杭师大文创学院等平台,打造“白马湖文创讲堂”和“创意力量大讲堂”品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智库,造就一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队伍。
(4)扩大对外交流。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打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品牌,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意节点城市。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继续办好动漫节、文创博览会等重点会展平台,提升“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产业化”水平,提高会展对文创产业的影响力与带动力。深化杭台两地文创交流合作,加快两岸文创产业交流合作实验区建设。
(5)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一轴、两带、三圈、多组团”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为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提供良好的载体支撑。
专栏6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
一轴:以德胜高架—文一西路为轴线,东起下沙大学科技园,经钱塘智慧城、东方电子商务园,向西到未来科技城,沿城西科创大走廊,至青山湖科技城,形成贯穿东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轴线。该区域突出“互联网+”特征,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业态,积极打造智慧文创产业功能区。
两带: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以运河为轴线,重点发展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新传媒等产业,着力打造集设计服务、休闲观光、民俗风情与创意体验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功能区。沿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以钱塘江为主线,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会展等产业,着力打造集历史和现代、文化和科技融合于一体的文创产业功能区。
三圈:指环西湖、环西溪湿地和环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圈。环西湖文化创意圈——以西湖为中心,重点发展时尚设计、文创金融、艺术品、演艺娱乐等行业。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圈——以西溪湿地为中心,重点发展影视服务、数字阅读、文学IP开发等行业。环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圈——以湘湖为中心,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文化休闲旅游及文化会展等行业。
多组团:根据各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资源禀赋条件,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形成文创组团区域联动发展。
(二)旅游休闲业。
1.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休闲业作为“杭州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努力将杭州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到2020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860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0亿美元;旅游休闲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0%。
2.重点举措。
(1)大力实施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品质化战略。深度挖掘西部四县(市)优势生态资源,深化“旅游全域化”战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建设世界级旅游产品,增强国际影响力,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传统旅游业向智慧旅游业转变。更新发展理念,从“休闲环境”建设向“休闲氛围”营造转变,从“服务游客”向“服务全民”转变,通过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引导,最终实现旅游品质化提升,建成具有国际水准、智慧引领的全域休闲度假型城市。
(2)打造生态休闲、文化休闲、商务休闲、运动休闲、养生休闲五大类旅游休闲产品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以“美丽乡村”的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风情小镇和精品线路等为载体,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融合。加强对历史文化古镇(村)、特色街区、历史建筑(乡土建筑)的保护,改造古老街区、民居,打造历史文化的深度体验区;提升优化“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西湖之夜”“水之灵”等旅游文化演艺项目。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城市合作,大力引进国际性会议和会奖旅游项目。开发户外山地运动、水体运动、主题游乐等多类型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挖掘温泉、茶、自然山水资源,开发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养生养老等养生休闲类旅游产品。
(3)加快构建国际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旅游交通工程、旅游标识系统工程、旅游厕所提升工程、旅游休闲系统工程、旅游品质化提升工程、旅游标准化示范工程、旅游安全救援工程“七大工程”为抓手,逐步构建国际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外部交通上,着力加密欧美国际航线、完善长三角地区省际快速陆路通道、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高速公路环线;内部交通上,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公共交通、“旅游直通车”、自驾服务系统、骑行绿道系统、水上风景廊道等。规范与提升交通体系、旅游景区和公共活动场所的旅游标识系统,推进多语标识系统建设。推动旅游汽车、公交、地铁、旅行社、导游、旅游购物、餐饮等行业,建立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
(4)建立健全国际化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借助“两会”和杭州旅游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运用多类型媒体资源,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新推广杭州品牌形象。支持开通更多至欧美和澳新远程旅游市场的国际新航线,提升国际游客可进入性。利用持有第三国签证的外籍人士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完善机场中转旅游服务体系。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角”营销策略,拓展欧美等远程市场,确保入境游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5)优化全域化旅游休闲空间。围绕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构建“一核两极、两轴两带、全域发展”的大杭州旅游休闲空间格局。
专栏7 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
一核:都市旅游休闲核。以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品牌,以西湖景区、大运河景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大核心景区为驱动,辐射带动全市旅游业整体发展。
两极:千岛湖休闲度假增长极,建设以高端度假为核心主题的湖泊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区;浙西山地旅游增长极,重点发展生态观光、养生度假、山地运动等。
两轴:三江两岸生态旅游发展轴,整合沿线两岸旅游资源,将“都市旅游休闲核”与“千岛湖休闲度假增长极”有机串联;杭徽高速旅游发展轴,串联沿线青山湖、太湖源、天目山等众多山地旅游景区。
两带:大运河文化旅游休闲带,依托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上通道,连通主城区及萧山、余杭,深入挖掘和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主题旅游资源包装和推广;南北山水联动旅游带,以即将开建的杭州都市高速、临金高速为载体,以杭金衢高速、330国道、320国道为支撑,通过优化、完善快速交通架构,构建西部“临安-富阳”“临安-桐庐-建德”两大南北山水联动旅游带。
全域发展:通过陆路、水路、生态慢行系统等串联旅游景区、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集聚区、旅游小镇等,增强各级旅游网络辐射功能,实现杭州旅游全域网络化,构建旅游全域覆盖的空间新格局。
(三)金融服务业。
1.发展目标。巩固拓展传统金融,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以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为主线,把杭州建设成为以新金融产业体系、新金融市场体系、新金融管理体系为载体,以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财富(资产)管理中心为特色,以新金融空间布局为支撑的全国一流新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到2020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2.重点举措。
(1)积极打造国内一流财富管理中心。以私募金融为龙头,以场外交易市场、财富管理中介为两翼,构建独具优势的财富管理“金三角”。规范发展私募(个人)理财活动,支持条件成熟的私募股权机构向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支持各类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完善财富管理和理财产品的定价、转让和退出渠道。推动担保增信、财务顾问、资产评估和托管、财经信息和研究、数据分析、风险管理等各类财富管理中介机构发展。招引国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支持地方法人财富管理机构做大做强。推动在杭金融机构与财富管理机构的深度合作,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和规模。积极筹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财富论坛。
(2)全力打造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等创新型网络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企业申请有关金融业务许可或经营资质,发起或参与设立各类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和平台公司。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开展创新服务。积极招引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促进互联网金融在西溪谷、未来科技城、钱江新城等地集聚发展。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设立第三方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或服务平台。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行业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持续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论坛活动平台,打造互联网金融峰会品牌。
(3)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对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鼓励其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支持中介机构为企业上市、挂牌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的合作,强化对企业的协调服务、推介对接、宣传培训等工作。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股权融资等途径开展持续资本运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创新发展各类新兴要素交易平台,构建以股权、债权、金融资产交易为主,涵盖物权、大宗商品、知识产权等要素的交易市场体系。探索设立环境能源交易中心,研发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产品交易平台,建立绿色金融机制。扎实做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4)建立与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快设立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专营公司,探索设立社区银行,发展多元化的中小企业金融经营主体。加强银证保混业合作,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为跨境货物、服务贸易提供支付、结算、融资服务。推动银行机构创新发展产业链融资、企业群融资、小额循环贷款、租金收入质押贷款等业务。推进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融资产品。完善市、区县(市)引导基金合作体系。探索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降低灾害风险。建立涉农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
(5)优化金融服务业空间布局。依托杭州网络化大都市总体发展的空间框架,结合杭州经济金融发展特点,整合空间资源,重点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形成“一湾四镇多点”的多层次、多梯度、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新金融空间支撑体系。
专栏8 金融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湾:钱塘江金融港湾。依托钱塘江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产业集群,由浙江省和杭州市共同打造一条沿钱塘江两岸的财富管理产业链和新金融生态圈——钱塘江金融港湾,努力把其打造成为具有强大的资本吸纳能力、人才集聚能力、创新转化能力、服务辐射能力的财富管理中心和新金融创新中心。
四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运河财富小镇、互联网金融小镇、梦想小镇等集聚和辐射能力强的金融小镇,将之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股权投资、私募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集聚区,成为杭州金融发展亮点。
多点:包括一批专业性、功能性金融聚集区与金融服务产业园区,以及县域金融中心等。重点继续提升延安路、庆春路及周边金融辐射带;积极发展“五区”——滨江科技金融集聚区、黄龙财富管理集聚区、申花金融中介服务集聚区、湘湖金融集聚区和桐庐健康金融集聚区等;带动发展“县域金融”。
(四)电子商务产业。
1.发展目标。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核心,积极打造环境优越、支撑体系完善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到2020年,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4%;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0亿美元以上。
2.重点举措。
(1)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围绕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创新中心、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三大中心”目标,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形成一套适应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过“一区多园”布局方式,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线上平台和线下园区联动发展,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完整产业链和生态链。重点建设下沙、下城、空港、临安、江干、萧山和余杭七个线下园区,并逐步拓展最终实现全覆盖,形成“一核一圈一带、全域覆盖”总体布局。
专栏9 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总体布局
一核:发挥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等六大城区的区位优势条件,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人才、综合服务等配套,布局O2O线下展示等公共平台,打造综试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核心区。
一圈:发挥萧山、余杭、富阳、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五区制造业、外贸基础优势,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空港、保税仓储、淘宝城等优质资源,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及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做大产业规模,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做优经济质量,打造综试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应用经济圈。
一带:发挥临安、桐庐、建德等县(市)工业基础扎实、块状经济特色、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等比较优势,以及淳安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培育与引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探索多种模式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区域特色优势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打造综试区杭州西部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带。
(2)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整合电子商务平台资源,围绕化工、医药、服饰等领域,培育一批集信息展示、电子交易、电子结算、贸易融资、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平台。鼓励设立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数据挖掘、信用查询、视觉处理、代运营等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服务。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商咨询企业、数据服务商、电商资讯网站、电商软件企业等电子商务服务商,重点培育上规模、科技含量高、排名靠前的网商平台运营商和服务商。加快发展阿里学院等大型电商人力资源服务商。支持电子商务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药品采购等公共领域的推广应用。面向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
(3)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破除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快递瓶颈问题。深入推进“电商换市”工程,促进传统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发挥老字号、农特产品、美术工艺品、旅游产品等资源优势,加快建立名优特产品网上销售体系。深化“电子商务进万村”工作,逐步推进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向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经营农户延伸,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和物流体系。
(4)加强和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成立技术标准联盟,针对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制定企业联合标准,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重点开展在线支付、安全认证、电子单证、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配套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制订工作。深化国家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杭州)、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杭州)建设,着力净化电子商务质量环境。探索推进电子商务交易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支付,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强化在线支付功能,开发电子票据、移动电话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
(五)科技服务业。
1.发展目标。着眼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基本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服务业基地。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含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左右。
2.重点举措。
(1)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切实发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定位高、精、尖,高质量加快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全国创业创新生态的先行区和最优区。着力提升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科技创新能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目标建设青山湖科技城。大力推动浙大科技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基地。
(2)促进科技服务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为着力点,面向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大力建设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继续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高端软件和应用系统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建设和“两化”深度融合,在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基础平台软件领域取得实质性整体提升,形成完善的设计、研发、应用、服务、评测等系统,为智慧产业发展和产业智慧化发展奠定软件基础。促进地理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专业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科技推广、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
(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行业或区域性技术研发平台等。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其自有科研设施进行合作研究。引导企业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究等方式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实施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浙江杭州技术市场交易分中心,完善技术与知识产权交易体系。鼓励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孵化机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发挥社会组织在推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4)积极拓展市外科技服务市场。围绕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都市经济圈建设等,鼓励建立跨区域的研发机构、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开展跨区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科技服务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峰会等会展平台拓展海外业务。巩固和加强与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合作,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联系,着力提高服务外包高端业务比重。深度挖掘国内服务外包市场潜力,逐步形成离岸、在岸服务外包并重的协同发展格局。
(5)加强科技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大力推进智能系统、可穿戴、精准医疗、高效储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鼓励开发能在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保、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广泛应用的科技服务产品。支持软件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电子商务、金融、文创、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技术服务链条,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竞争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鼓励开展科技服务新业态的前瞻性研究和探索。
(六)现代物流业。
1.发展目标。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以快递物流、跨境电商物流为特色,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到202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84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2.重点举措。
(1)着力推进公路港、空港、信息港“三港”建设。以传化物流临江综合产业园为依托,统筹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综合性物流运营平台,打造“智慧公路港”。以航空口岸国际化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方向,加快完善机场至中心城区、都市圈城市的快速通道,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和开放合作平台。加强阿里巴巴菜鸟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平台等企业物流服务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联结,构筑形成立足杭州、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物流信息港”。
(2)畅通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多式联运转运通道建设,配建联运物流园区,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加强城市配送车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试行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探索城区夜间配送制度。积极落实物流车辆运输通行费优惠政策,创新物流车辆优惠通行绕城高速公路的实现形式。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和农村物流示范工程建设,推广集约化配送模式。加强对生鲜活农产品、冷链、医药品、快递等民生类物流配送车辆的通行保障。
(3)加强智慧物流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支持物流运输与配送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包括电子数据交换、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电子订货系统、手持射频无线终端、基于XML的电子数据交换、条码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物流技术体系。支持物流装卸、存储、包装和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卡发条码与视频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存储、自动导向、自动跟踪系统等自动化技术与配套产品。加快应用供应商库存管理、多式联运、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决策支持、快速反应等技术。
(4)积极搭建智慧物流公共平台。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浙江省电子口岸大通关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性平台,构建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支持阿里巴巴、传化物流等大型企业搭建智慧物流应用服务平台,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利用平台开展业务。制定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格式和接口,实现平台与行业、政府等管理部门信息化系统的有效对接、信息共享。
(5)制定完善智慧物流标准体系。依托杭州市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围绕智慧物流发展需求,在物流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等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标准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物流园区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零担货运服务标准化试点等试点项目。引导与督促企业按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智慧物流标准化程度。
(七)商务会展业。
1.发展目标。充分放大“两会”综合效应,建立和完善推动商务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商务会展业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商务之都和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十三五”时期,商务会展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2.重点举措。
(1)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优先发展法律、咨询、广告策划、知识产权等高端中介服务业,培育发展金融、健康、科技、文化、信息技术等领域新兴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构建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中介服务业体系。支持各类中介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推进中介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定标准。
(2)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大对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猎头、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和产品的引进力度。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注册和使用自主的服务商标。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集聚发展。探索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产业园,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精确匹配。
(3)打响全球会议目的地品牌。充分发挥G20峰会的带动效应,加强与国际机构和国家部委的合作交流,着力引进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国际会议、高端论坛项目。充分发挥在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争取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杭举办。争取联合国相关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入驻杭州或设立办事处等机构。建设或改造提升大型会议场馆和国际型酒店群等配套设施,培育引进专业会议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提升举办国际会议承载服务能力。到2020年,杭州进入由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发布的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前80强行列。
(4)提升展会国际化水平。完善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为重点的大型会展场馆布局,创新经营理念和运营机制,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和配套能力,打造会展创新创业基地。继续推进西湖国际博览会转型升级,提升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展会国际化水平,挖掘历史人文、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杭州特色会展元素,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本土会展品牌。建立国际会展引进和申办联动机制,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展项目。理顺会展业管理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会展市场。
(5)进一步发展楼宇(总部)经济。积极吸引国内大型企业或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以“1+6”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本地总部企业。以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引导商务会展企业集聚,打造一批总部经济集聚区、商务服务特色楼宇。引导位于商业地产项目密集区且业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商业综合体项目转型为商务服务平台,促进商业地产健康发展。
(八)商贸服务业。
1.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开拓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推进大开放”战略,重构商贸服务业持续发展动力,培育面向全球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7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2.重点举措。
(1)发展商圈经济,打造智慧商圈。以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全市商业空间布局。加快武林、湖滨、吴山、钱江新城、庆春等核心商圈商业业态模式创新,引导核心商圈错位发展。推动城北、城西、九堡、下沙、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平、萧山、富阳等区域性商圈的改造提升。在淳安、桐庐、建德、临安的商业中心区块、都市型功能区块布局建设引领性的商业综合体,推动地区商业发展转型升级。鼓励各商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鲜明“互联网+”特征的现代商圈。
(2)培育新型商贸服务业态。积极培育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智慧商业企业。引导商品专业市场开展“互联网+”转型升级。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商业向服务业拓展,由城市向农村市场延伸。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加强与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的融合,引进以室内主题公园、国际影城、美容美体、教育培训、创意咖啡厅、创意书店、艺术画廊等为代表的时尚体验业态。抢抓地铁、高铁“双铁”商机,引进新业态、新品牌,发展站点商业。
(3)加快完善便民商业服务体系。以农贸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为核心,推广“邻里中心”式社区商业运作模式,拓展社区便利店服务功能。推进“电子商务万村万柜工程”,实现智能终端投递柜(E邮柜)全覆盖。进一步推动农超对接,组织特色农产品进入超市采购体系。加大农产品追溯管理力度,完善市、区县(市)、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推动建立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4)提升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支持商贸企业跨区域经营,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内外贸一体化的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国家级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培育发展“新品牌”,扩大品牌消费规模。推动本土商贸企业,通过资本、品牌、商号、配送等联结方式,发展直营连锁、特许经营网络。挖掘杭州“老字号”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杭州“老字号”的经营特色,鼓励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展连锁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完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改善商贸流通领域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产品(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继续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商圈创建”等活动,巩固诚信经营氛围。加强绿色消费观念宣传,促进以消费新热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进一步健全市场运行监测网络,提高预测预警和监测信息成果转化能力。以专业化、市场化的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等为载体,促进商贸流通与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
(九)健康服务业。
1.发展目标。按照“提升杭州、服务全省、示范全国”的要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健康服务供给,基本建立覆盖生命全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5%。
2.重点举措。
(1)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医积极性,优先支持具有办医经验、社会信誉好的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配置相对薄弱的区域,举办以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和先进管理为特征的医疗机构。支持各级中医院输出管理、技术和服务产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国际化医院试点,构建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国际大型赛事活动医疗保障。
(2)积极发展养老养生产业。积极推进医养结合试点,满足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养老项目健康发展。探索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省级运动休闲、老年养生示范基地创建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培育发展多种形式健康旅游产品。
(3)加快发展康复与护理服务。发展各类康复机构,重点培育神经、肿瘤、骨科、残疾人等细分康复市场,构建由康复医院、社区康复、居家康复组成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探索建立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机构与大型公立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月子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引入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大康复护理人才培养力度。
(4)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以拓展智慧应用为重点,整合业务管理、临床应用、慢性病管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等系统。加强基于智慧医疗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试点和推广。推进“互联网+健康”行动,培育健康领域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构建以智慧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以数字化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制、医疗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软件开发、健康信息技术咨询、医疗健康数字内容服务等为关键环节的健康信息产业链。
(5)提供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深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支持引进国际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发展以商业保险机制为支撑,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新型组织。丰富中医健康体检服务,探索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两报告、三处方”试点,探索可学、可推广的“体卫合作”新模式。鼓励开发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等与基本医保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责任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供给。
(6)优化健康服务业空间布局。坚持“集散结合、以集为主,覆盖城乡、分工合理”的健康服务业发展要求,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加快形成“一核、两带”的空间格局。
专栏10 健康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核:指主城区。发挥主城区比较优势,打造一批特色化、精品化健康服务业集聚平台。重点促进高端医疗、健康信息、健康金融、健康管理、健康旅游与文化、体育健身等领域提升发展,强化其在全市、全省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强其对全市健康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两带:沿江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指钱塘江沿线的两岸辐射区域。主要依托重大集聚平台的布局,加快发展健康信息、体育健身、康复护理、健康旅游、健康养老等健康服务领域。西部山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主要包括西部余杭区、临安市的广大山地区域。充分利用该区域的资源禀赋,引进知名健康服务机构,促进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山地运动健身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加快发展。
(十)房地产业。
1.发展目标。按照稳消费、调结构、去库存的总体基调,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五年累计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3.7万套、建筑面积2137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6.5%左右。
2.重点举措。
(1)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5%以上。加快萧山、余杭、富阳与主城区在住房保障上的一体化进度。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攻坚工程,五年内基本完成主城区“城中村”改造。推动住房保障从“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探索多元化管理模式。大力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将住房保障与消化商品住房库存、存量住房利用相结合。
(2)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紧抓亚运村、特色小镇建设等重要机遇,推动房地产企业成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核心力量。引导房地产企业进入片区改造、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等领域,跨界整合资源,创造出房地产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模式。探索房地产、物业管理等相关行业在养老产业中的作用,鼓励开发建设以服务配套为核心的老年地产,实现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企业创新相互融合。
(3)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水平,绿化率、配套设施等达到同地段普通商品房标准。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积极实施屋顶绿化、建筑墙面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建设。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引领,带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开工面积200万平方米,创建两个以上国家级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或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
(4)加强房地产行业管理。健全房地产市场及关联行业网络化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房地产中介规范管理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加快培育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房地产企业将存量房源向社会出租,建立开发与租赁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改善物管服务业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物业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积极推广“数字物业”体系。推动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四、空间布局
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要求,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统筹考虑区域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区一带一廊”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加快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一)一区提升。
“一区”即运河湖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包括环西湖地区和运河沿线区域。
依托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入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进一步优化提升环西湖地区、运河沿线等区域功能,促进城北地区的转型发展。重点发 展高端商务商业、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时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名城名河名湖交融发展,建设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生产生活共美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区。
——环西湖地区:主要包括吴山商圈、湖滨商圈、武林商圈、黄龙商圈等,是全市乃至全省商业商务发展的传统核心区域。充分发挥该区域先发优势,进一步提升楼宇、街巷品质,提高城市综合治理和经济综合服务水平,成为楼宇(总部)经济、街巷经济发展的精品区块,并不断向外拓展辐射。
——运河沿线区域:继续深入探索大运河管理与保护模式、挖掘运河文化,加快建设杭州运河广告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浙报理想文化创意产业园、三里亭1737建筑设计聚落等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平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传媒、休闲娱乐、广告策划、创意设计、文化会展等文创产业。
(二)一带拓展。
“一带”是沿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指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及主要支流沿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域,包括萧山区、江干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上城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等沿线区、县(市),以及杭州经济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
发挥“三江两岸”比较优势,以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钱塘智慧城、空港新城、奥体博览城、之江新城、智慧新天地、山南基金小镇、湘湖金融小镇、云栖小镇、桐庐健康小镇、建德航空小镇等新城、小镇、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发展适合区域特点的服务业,形成上、下游两大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功能区。
——上游生态经济功能区:包括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和富阳区的部分区域。依托当地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厚历史文化积淀,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服务等,积极发展为商务会展、旅游休闲配套和当地居民服务的商贸服务,建成极具魅力和特色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发展“后花园”经济。
——下游创新创业功能区:包括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萧山区和江干区、上城区、富阳区的部分区域。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服务的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建成全市最重要的创新创业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
专栏11 沿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带
(三)一廊打造。
“一廊”是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文一西路、市域铁路杭临线为交通主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经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西至浙江农林大学,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
突出高、精、尖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引进、转化一批能奠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形成“1个引领融合+6个重点培育”产业体系,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强攻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科技服务业、新金融等中高端产业。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按照“尊重自然、点面结合、协同联动、有机生长”的布局原则,构建“一带、三城、多镇”的空间结构。
——“一带”,即东西向联结主要科创节点的科技创新带、快速交通带、科创产业带、品质生活带和绿色生态带。“一带”是空间联结、产业联动、功能贯穿的主要轴线,也是创新节点功能溢出、生活服务共享的主要联系通道。
——“三城”,即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浙大科技城打造科创大走廊科技研发核心功能板块;未来科技城打造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建设“大服务”功能板块;青山湖科技城青山湖片区主要提供科技研发、生活配套服务,横畈片区定位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多镇”,即科创大走廊沿线分布具备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和创新区块。重点推进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加快发展,着重提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颐养小镇创建水平,积极谋划建设淘宝小镇、云安小镇、紫金众创小镇、云谷小镇、集贤小镇、绿色制造小镇、创投小镇、健康小镇、南湖小镇、青山湖资本小镇、工创谷小镇,以及海创园、生物医药创新平台、跨境电子商务港、天目医药港、西溪创意产业园等重要创新创业载体。
专栏12 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布局图
五、重大工程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1133”工程,即10大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示范工程、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打造工程、300家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和300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工程,促进现代服务业在“十三五”期间的突破性发展。
(一)改革创新示范工程。
紧紧抓住创新创业、开放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任务的关键环节,以智慧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为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建立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市场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在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服务业内部以各细分行业的交叉、延伸、重组为特征的跨界融合。
1.打造智慧化“两创”天堂。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为战略目标,发挥政策的集成和协同效应,加快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着力构建立体化、多层次“互联网+技术创新+融资+创业辅导+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市场拓展”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两个核心区与多点多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城西创新大走廊之间关系。实施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人才集聚、服务提升、金融支持、平台支撑、生态优化等系列工程,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创全市创新创业新局面。
2.加快国际化发展格局。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G20峰会、亚运会举办地等为重要抓手,积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要适应新型商业模式发展的要求,大胆探索、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全球最优的跨境电商生态圈。大力实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进一步破解服务贸易发展体制机制约束,不断强化服贸供给侧创新,通过线上线下互相融合推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服务贸易产品结构日趋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的服务贸易占比逐年提高。以承办大型国际活动为契机,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提升教育、医疗、商务会展、旅游休闲、金融、商贸等领域的国际化水平。
专栏13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通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为杭州开放型经济注入新动能。力争到2017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30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达到110亿美元。到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80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达到135亿美元。
二、重点领域
以智慧产业和高端服务为特色,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文化服务、旅游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教育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六大优势领域,做强相关领域服务贸易,打造杭州特色的服务贸易产业体系。
三、主要任务
1.建立协调机制,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2.服务“走出去”,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
3.围绕重点领域,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
4.创新跨境电商监管方式,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
5.设立专项资金,优化服务贸易支持政策;
6.创新统计方法,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7.出台考评办法,创新服务贸易监管举措。
3.扩大市场化服务供给。引导企业围绕服务消费市场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提供更多满足市场需求、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最大限度提高投资和创新的有效性,提高服务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行动,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营销、售后服务、人力资源、采购等方面能力。顺应生活消费方式转变,加快提升健康服务、旅游休闲等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品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运营,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完善服务消费补贴政策,推动由补供给方转为补需求方。
专栏14 现代服务业重点试点示范项目
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国家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
信息惠民国家试点
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
省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试点
(二)集聚平台打造工程。
按照“定位科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要求,加强对各类集聚平台建设的支持,使之成为新兴服务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的前沿阵地,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突破口。“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100个重点集聚平台。
1.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双提升”行动,确保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突破。在数量上,结合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大型公共设施、商业综合体、城中村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旅游休闲等领域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注重对新兴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在质量上,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品牌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集聚区与周边区域、与其他集聚区的联系互动,对内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对外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加强对全市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统筹协调,完善市、区县(市)联动、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集聚区考核评价,完善动态管理。力争到2020年,市级现代服务业重点类集聚区达到40个以上。
2.打造一批服务业特色集聚平台。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强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鼓励特色小镇、开发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多种类型双创平台,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路,不断完善重点楼宇经济区块的环境品质,着力扩大楼宇经济载体类型。支持四县(市)城区、中心镇镇区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楼宇、特色楼宇。增强楼宇招商能力,探索建立楼宇业态调整长效机制。
3.规范发展虚拟化产业平台。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突破传统产业园区地理局限,深化信息技术对创新创业的支撑作用,分类推进虚拟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社交平台、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交易支撑,形成若干基于“互联网+”有较大知名度的网络化商贸商务服务集聚平台。鼓励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为创业创新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降低创业成本,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
专栏15 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打造计划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特色小镇、双创示范基地、重点楼宇为主要载体,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着力打造100个定位科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开放共享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平台。
(三)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坚持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政府主导力相结合,加快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大、中、小、微各类企业培育,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企业梯队。“十三五”期间,着力培育300家重点企业。
1.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分类、分层推进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各类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和引导现代服务业民营骨干企业参与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以“蒲公英计划”“青蓝计划”“雏鹰计划”“瞪羚计划”“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等支持平台为基础,拓展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的培育面,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创新型服务业企业群。以“展翅计划”“登高计划”为重点,加快文创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专栏16 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
重点在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旅游休闲、现代物流、健康服务、电子商务、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带动能力强、增长潜力好、品牌影响大的现代服务业骨干企业,形成300家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企业梯队。其中,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实现50家企业成功上市。
2.提升现代服务业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按市场机制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着力扩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互联网+”、服务机器人、电子商务在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3.推动现代服务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三名”工程为主抓手,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商标注册,加强品牌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开展协作,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商标战略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导网商开展服务类商标注册,扶持网商品牌建设。对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提供指导和支持。支持知名企业以商标品牌为资产进行参股控股、重组合并,通过商标授权、许可、转让、虚拟经营等形式开展经营活动,提升商标品牌附加值。将老字号商标作为实施品牌战略的重点,加强老字号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提升老字号商标的品牌价值与社会知名度,增强区域品牌效应。加强培育品牌保护的法制建设和应急机制建设。
(四)重点项目推进工程。
紧扣“两会”服务大局,积极招引、落地、推进一批业态新、影响力强、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基础类公共服务项目,以投资结构调整促发展、推升级。“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300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1.加强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围绕“一基地四中心”建设,吸引大企、名企、强企来投资发展文创、旅游休闲、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加大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力度,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改造提升城市老旧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补齐农村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2.谋划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项目。支持社会资本加大新兴服务业和新业态的投资力度,培育新增长点。每年引进一批服务业新兴业态项目,提供孵化落地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推进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环节的改造升级项目、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域的研发设计、质量认证、试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改造升级项目。
3.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搭建市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并按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建成一批”的重点项目分阶段推进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滚动推进的机制。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季度报表制度,各区、县(市)定期报送项目进度、存在问题等情况。深化市领导联系服务业重大项目制度。强化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例会。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职责范围内做好重大项目的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
1.健全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作用,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决定服务业发展重大事项,协调服务业发展的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强化服务业协调例会机制在精准服务方面作用,定期召开服务业协调例会,协调解决服务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2.完善统计监测。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建设,结合各行业实际情况,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和形势分析,全面提升服务业统计能力。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数据交流与共享。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加强新兴服务业统计研究,准确及时反映新兴服务业发展状况。
3.强化组织实施。做好服务业各个专项规划与本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各类规划的协调。健全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的统筹协调、跟踪督查和考核机制,对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各区、县(市),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做好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工作,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二)加大政策支持。
1.完善财税政策。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对接国家政策,释放各项试点示范政策的红利。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及企业债券。密切跟踪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税收政策问题。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力度,做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办法,逐步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全面清理服务领域收费,切实压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2.创新金融支持。用好政银企合作对接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发展适合服务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开发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供应链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积极利用助保贷、投贷联动等政策工具,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担保规模。
3.健全土地政策。健全服务业用地管理机制,规范项目用地准入评估、达产验收制度,优先保证集聚平台、重大项目用地。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服务业,经依法批准,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企业,可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选择具备条件的区域,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鼓励改造城镇低效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强化人才支撑。
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制定和实施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充分发挥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海创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小镇、众创空间、行业龙头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纳作用,加快引进服务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加快服务业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开展“订单式”培训,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支持在杭高校、职业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2.改善人才公共服务。充分利用信息跟踪、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等手段,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内容和项目,满足各类人才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在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便利,积极搭建人才学习交流、社交互动平台。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信息平台,加强人才信息统计工作及统计结果的应用。
(四)营造发展环境。
1.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和援助机制。强化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和跨区域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建立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制度,推动专利、商标、版权等基础信息免费或低成本开放。
2.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优化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化在服务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发挥“标准化+”效应,为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和人力资源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标准制定及试点示范。
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目标,在服务领域积极构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的联动机制,逐步将公共信用信息向银行、保险、信用服务等机构开放。引导和推动在政府购买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使用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推动建立电子商务的网络信用档案,逐步涵盖在杭的互联网企业的信用档案。探索建立监管部门跨境电子商务信用认证和信用评价体系。
4.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依法进入公共服务行业和领域,发挥熟悉行业、贴近企业优势,加强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督促协会建立健全自律性管理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支持协会商会举办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和技术、产品、设备展览展销等活动,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市服务业联合会在服务企业、服务政府和服务行业协会方面的功能。
5.做好重大主题策划与宣传。紧紧围绕“两会两区”,精心策划和举办一批与现代服务业、城市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主题事件、活动。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各类新闻媒体综合宣传的功效,以打造“杭州服务”品牌为目标,大力宣传重点培育企业、重点集聚平台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强对优秀人才创业先进事迹的报道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氛围。
杭州伍方活动庆典一站式供应商是一家集广告文化创意,活动庆典策划与执行于一体的服务供应商,与西博会、浙江卫视、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各大企事业单位都有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我们是杭州最专业的一家杭州活动庆典公司、有一批专业的策划团队和执行团队、都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提供杭州活动服务,活动策划,活动执行,杭州庆典服务,杭州庆典策划,杭州广告活动、杭州企业运动会,杭州趣味运动会,杭州企业家庭日等活动庆典。
关键词 杭州活动公司,杭州庆典公司,杭州活动策划,杭州庆典策划,杭州公关公司,杭州公关策划,杭州广告公司,杭州广告策划